close

你是否常感到疲勞、頭暈、頭痛、記憶力減退,甚至出現睡眠問題?這些症狀可能暗示你體內缺乏一種重要的礦物質——「鎂」。鎂與鈣一樣,是構成骨骼的關鍵元素之一,同時參與了體內約 80% 的代謝功能,對維持健康至關重要。鎂究竟有哪些好處?又該如何正確補充以提升吸收率?讓我們一起聽聽營養師的專業解說,了解鎂的重要性與補充方法。

你也常睡不好,頭痛又疲勞嗎?可能需要含鎂飲食囉~

根據2017~2020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,國人普遍存在「鎂」攝取不足的問題。其中,13~44歲的男女是平均每日鎂攝取量最不足的族群,僅達建議量的6~7成。

鎂是什麼?它有哪些作用?

營養師指出,鎂是六大營養素中的礦物質之一,雖然在人體中的含量不高,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視。鎂是骨骼與牙齒的重要成分,同時也是體內數百種酵素活性反應的輔助因子。無論是細胞的製造與生長、能量產生、新陳代謝,還是肌肉與神經的調節、荷爾蒙分泌等,鎂離子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。要補充足夠的鎂,最好的方法是多攝取天然、新鮮且未經加工的食物。

缺乏鎂可能出現的症狀

鎂被譽為「天然的鎮靜劑」,有助於舒緩精神和身體壓力。如果缺乏鎂,可能會導致壓力反應系統與神經、肌肉穩定性受到干擾,進而出現以下症狀:

  • 情緒易怒、疲勞、輕度焦慮與緊張
  • 抽筋、肌肉痙攣
  • 暈眩、頭痛、記憶力減退、注意力不集中
  • 偏頭痛、睡眠障礙
  • 女性經痛可能更為嚴重

由於這些症狀缺乏特異性,容易被忽略或誤判為其他疾病,因此鎂缺乏常被稱為「隱形缺陷(invisible deficiency)」。然而,長期缺鎂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健康問題,例如骨質密度下降,以及增加罹患高血壓、第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
缺鎂的高危險群

現代人普遍面臨缺鎂的風險,其原因包括:

  1. 農業與加工技術的影響:過度使用肥料和土壤酸化導致糧食作物中的鎂含量下降。此外,麵粉、米、穀物和糖經過精製後也會流失鎂。
  2. 飲食習慣:偏好高脂高糖的西式飲食,蔬菜攝取不足,或經常食用含磷酸鹽的食品(如加工肉類、可樂等),都可能消耗體內鎂或阻礙其吸收。

以下族群需特別注意:

  • 老年人,以及腎功能衰竭或糖尿病患者。
  • 腸胃道疾病患者,如乳糜瀉、克隆氏症、潰瘍性結腸炎,因吸收能力受損。
  • 長期服用特定藥物,例如利尿劑、類固醇或抗生素。
  • 過量飲酒,容易導致鎂流失。
  • 從事劇烈運動的人,因大量流汗或排尿導致鎂流失。
  • 營養素補充不平衡,過量補充維生素D或鈣,可能影響鎂的吸收。

為了維持健康,應重視鎂的攝取,並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補充方式,避免相關健康風險。

 

補充鎂應吃哪些食物?

營養師表示,鎂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,必須透過飲食攝取。然而,經過加工或精製的食品,例如精製糖和穀物,會消耗掉多達85%的鎂。因此,想補充鎂質,應以天然、新鮮、未加工的食物為主,例如:

  1. 全穀類:糙米、燕麥、小麥胚芽等。
  2. 堅果與種子類:南瓜子、可可粉、奇亞籽、腰果、芝麻等。
  3. 豆類:紅豆、綠豆、黑豆、黃豆等。
  4. 蔬菜:綠葉蔬菜是鎂的主要來源,因葉綠素中含有鎂化合物。相比之下,水果與動物性食物的鎂含量較低。
  5. 辛香料:小茴香粉、五香粉、洋香菜葉、羅勒葉等香料,不僅含有豐富的鎂,也能為料理增添風味。

每日鎂的建議攝取量

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,19歲以上男性每日建議攝取360mg鎂,女性為315mg。要達到這個標準,只需在日常飲食中增加富含纖維的植物性食物即可。例如:

  • 將白飯替換成五穀飯或糙米飯,並加入豆類同煮。
  • 每餐都搭配蔬菜,並確保至少一半為深綠色蔬菜。
  • 點心選擇堅果或毛豆,替代高糖零食。

透過這些簡單的飲食調整,大多數人能避免鎂攝取不足的問題。


如何有效補鎂並提升吸收率?

為預防鎂缺乏帶來的不適,除了保健食品外,最好的方式是從天然食物中獲取。例如:

  • 每天至少吃一次深綠色蔬菜(如菠菜或芥菜)以及一湯匙堅果。
  • 自助餐常見的主菜如魚肉,尤其是小型魚類,含鎂量豐富且重金屬累積風險低,可適量多吃。

此外,鈣與鎂的攝取需保持適當比例,建議比例為 2:1,以維持營養平衡。例如:

  • 若補充500mg鈣,應同時補充250mg鎂。
  • 若只補充鈣而無鎂,建議每天攝取兩個拳頭大小的深綠色蔬菜,以補足鎂的需求。

適當的鎂補充不僅有助緩解壓力,還能穩定情緒,為身心健康提供全面支持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mber 的頭像
    Amber

    Amber的部落格

    Amb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