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年齡相關性
- 青壯年:
- 通常與遺傳因素或結構性心臟疾病無關,多數屬於功能性或壓力誘發型。
- 可能與激烈運動、焦慮或甲狀腺功能亢進有關。
- 中老年人:
- 心率不整的風險顯著上升,特別是心房顫動(AF)。
- 可能與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臟結構變化(如心臟肥厚或纖維化)相關。
2. 好發特徵與類型
- 心房顫動(AFib):
- 好發於50歲以上,年齡越大風險越高。
- 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肥胖、甲狀腺功能異常、酗酒或睡眠呼吸中止症。
- 室性早期收縮(PVC)與室性心動過速(VT):
- 可能見於年輕人,特別是運動員,但更多發生在有結構性心臟疾病(如心肌病、冠狀動脈疾病)的人群中。
- 竇性心律不整(Sinus Arrhythmia):
- 常見於健康的青少年或年輕人,多與呼吸有關(呼吸性竇性心律不整),通常無需治療。
- 長QT綜合症:
- 一種遺傳性疾病,可影響年輕人或兒童,容易在情緒激動或運動時觸發致命性心律失常。
- 心搏過緩(Bradycardia):
- 好發於年長者,可能因竇房節功能衰退或藥物(如β阻斷劑)引起。
3. 其他影響心率不整的因素
- 性別:
- 女性更容易發展成心房顫動,但男性的風險累積較高。
- 生活方式:
- 吸煙、飲酒過量、高鹽飲食、運動不足會增加心律不整風險。
- 基礎疾病:
- 包括高血壓、糖尿病、慢性腎病等。
4. 預防與注意事項
- 健康篩檢:
- 尤其是有家族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,建議定期檢查心電圖。
- 控制基礎疾病:
- 控制血壓、血糖與膽固醇。
- 健康生活:
- 規律運動、均衡飲食、減少壓力。
- 早期症狀:
- 若出現心悸、胸痛、頭暈或疲勞感,應立即就醫檢查。
心率不整並非完全與年齡相關,需綜合考量生活方式、基礎健康狀況和遺傳因素,才能全面評估風險。